房企的“健康战略”——已经布好棋局等你来下了

2021-06-01 16:19:10 admin 18

从“已知”真的能推出“未知”?

【未知】

到2030年,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。


【已知】

在房企转型的风口中,大健康产业与文旅、金融一同成为了热点,以投资新设或收购的方式为主,布局医疗、大健康,涉足医疗地产开发、医院投资运营、医药器械与服务、非诊疗服务等领域。


【已知】

据相关划分标准,一个国家或地区,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人口总数的10%,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比例达到7%以上,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“老龄化社会”;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4%,则进入“老龄社会”;如果比例达20%,就进入了“超老龄社会”。


51.jpg


我国早在2001年就正式进入“老龄化”社会了。


统计数据显示,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9062万,在12.76亿总人口中占比7.1%,超过了7%。而此后的20年,老年人所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依然在逐年增加,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也越来越快。


至2019年,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1.76亿,占总人口的12.6%,离“老龄社会”的划线也不远了。


【未知】

据预测,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在2050年左右达到峰值4.87亿,占总人口的34.9%。而美国的总人口3.3亿,到那时我国的老年人口,比美国的总人口还要多1个多亿。

日本是现在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,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是28.4%。


想想,100个人中就有28个老年人、有35个老年人,这种社会已经离我们不远了。


一般人是不会去“想象”这种事的,因为这种事只分为“已知”与“未知”,我们要么知道老龄社会的到来,要么不知道。“想象”,对这类事情是“于事无补”的,“顺其自然、顺势而为”可能是比较稳妥的策略。


谁敢“想象”:活了80岁,60岁就成病秧子了,70岁就开始常年跟医院打交道,自己承受不了,子女承受不了,社会也承受不了。


“储蓄健康”,或许要比储蓄钱来得管用。


52.jpg


“叙事医学”或许是填补“无法想象的事”的一种途径


一些医学案例:

一个60多岁的退休女老师去看病,患者有糖尿病,之前吃胰岛素,以及适量运动就能控制血糖,但近期吃了几种降血糖的药都不管用了。患者就会觉得,是不是开了假药?


医生看她愁眉不展,就问“是不是有什么心事”(这一“多问”,其实是个不得了的举动)。


之后过了许久,患者终于才说,她老公跟她是同一个学校的教师,结果老公跟自己的学生有师生恋了,然后她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;医生先给她开了一点疏肝理气的药,建议说,最好开诚布公地跟他谈,看看到底发展到了哪一步;下次患者回来的时候,说不定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,身心变舒畅了。


53.jpg


我们常常到医院看病,多有这种体验:跟医生讲完症状以后,哇咔咔几下,就像一个机器吐出来一个化验单,然后“去化验吧”;从头到尾,医生没看患者一眼,患者会觉得是在跟一个会开处方的机器人说话。


医生怎么能知道患者有心事(心病)?不通过沟通,根本就发现不了。虽然,患者可能漫无边际、喋喋不休地讲,所以医生要善于在讲述当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,加上一点临床想象力,然后做出相应的指导。


如果真的能够让患者参与到诊疗、甚至临床决策当中来,会大幅提升依从性(听从医生指导),其实是能节省许多不必要的成本。


房企的“健康战略”或者“养老地产”,想要搞出点名堂,至少“叙事医学”这个因素应该考虑进去的,因为人口老龄化、慢性病大幅攀升、亚健康成为常态了...


叙事医学与“反”叙事医学

叙事医学在精神上也许是傲慢,甚至可能有害的;它鼓励医生将他们的核心专业职责偏离到未知的领域,承担精神顾问、社工、生活教练、人生导师等角色;弱势患者可能会对医生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,有希望则可能会有失望。叙事医学会让医生变得多愁善感无法正常工作,培养医生的同理心其实是一种自欺,等等。


这其实是有关“共情”“同情”“滥情”等问题,关乎各种“情绪”间的微妙差异与平衡。


比如许多成本高昂的法律、政策或计策,设计初衷是为了保护公众远离致命危害。这些法律的共同论点是:“如果能拯救哪怕一个人的生命”,花费多大的成本也是值得的。


这种言论在道德和感情上有着强烈的感召力,但是在稀缺资源具有多种用途的“现实世界”里,能不能真真正正地付诸实践?没多少人敢说、敢谈论的。


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要付出的成本,会随着拯救生命的方法不同而不同。


比如,给第三世界国家的儿童注射针对致命疾病的疫苗,平均成本很小,却能拯救许多人的生命,并且每个儿童的寿命能延长几十年;

为一个80岁的老人做心脏移植手术费用非常高,而且即使移植手术完全成功,也只能增加很短的寿命,因为一个年逾八旬的人剩余寿命无论如何都不会很长。


如果生命不具有无限的价值,那么我们就不能保证:“如果能拯救哪怕一个人的生命”,无论设备、法律或政策上的成本是多少都是值得的。如果拯救一个人生命,要牺牲其他的生命,这当然更不正确了。


54.jpg


值得一再提及的是:房企的“健康战略”或者“养老地产”,想要搞出点名堂,至少“叙事医学”这个因素应该考虑进去的,因为人口老龄化、慢性病大幅攀升、亚健康成了常态...


“医者,意也”,房企想转型好则必争“意”

其实,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仅为5.2%,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.9%;此外,在卫生总支出中,政府医疗卫生支出仅为2.9%,也与全球平均的5.9%有差距。


(以“大健康”之名)如万达、恒大、远洋、融侨等超20家房企,已经涉足养老地产项目(大健康),仍然任重道远,目前主要还是以销售房产为主要经营方式和盈利重心。


经保监会批准进入养老地产的保险机构如中国人寿、泰康人寿、中国平安等,其养老地产项目则以“保险产品挂钩养老社区”的形式推出,全部盈利不靠房产租售而是靠后期运营。


55.jpg


养老地产开发企业想形成竞争优势,整合价值链上的“上游和下游”企业所具备的行业资源,是一个重要的课题。


仅以“恒大”作例子(因为每个房企有各自不同的战略,以后还会聊到其他房企的“健康战略”),恒大已经由原来单一的“房地产业”发展成为“房地产+服务业”,地产、金融、健康、文旅四大产业年销售收入已经超一万亿。


恒大的健康产业还包括10多家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和一个位于海南博鳌的国际医院。


56.jpg


地产商的“医疗帝国”要真建立起来,仍还有很长一段时间。


比如恒大曾有一年的营收规模超过2千亿,来自医疗板块的收入却仅为6500万,来自养老地产的收入仅为1.84亿。


(一点一滴地进步)“恒大·养生谷”首个落地项目,已于2016年在三亚落地,提供涵盖健康教育及预防、医疗服务、颐养康复、医美抗衰、健康保障等模块包含20多项标准的系统化健康生活服务。未来,还会继续有更多的恒大养生谷。


57.jpg


电话咨询